一、对一种流行知识观所引发的教学现象的思考
知识观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包括知识本质、形成机制、类型等多种问题的讨论。知识观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它往往构成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与前提。在当前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从知识形成角度就非常流行这样一种知识观,即“知识是由认识主体主动建构的,它并不是客观的东西,只是主体的一种经验、解释、假设”(简称“知识建构论”)。在学校教学中,与这种知识观紧密相连的学习观就是:“学习并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1]。从表面逻辑来看,这种“知识建构论”,以及相应学习观是层层递进的,确实具有内在逻辑关系。但若对“知识建构论”及其引发的学习观进一步反思,其合理性就值得考量。
“知识建构论”认为知识主要是主观建构的,它只是人们对事物所作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这样,知识的主观性是主要的,那么学生获得知识只能通过活动自我建构起对某些事物的解释,也就顺理成章了;按照“知识建构论”的说法,知识的客观性问题则无关紧要。既然知识没有什么客观性,那么知识传授对学生来说就无从谈起。而实际上,否认知识具有客观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排斥了学生通过知识传授,进而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客观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可能性。这种在“知识建构论”基础上演化出来的学习观,显然与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探索出来的教学规律相违背。我们知道中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的不成熟,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就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即使学生自身的建构、经验、感受、体验和理解固然重要,但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在获取人类积累的客观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其自身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若没有系统知识的武装,所谓“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只能是片面的、零碎的,满足不了学生成长的要求。可见,反思“知识建构论”引发的教学实践中违背教学规律的说法、做法的出现,其主要缘由就在于过于肯定“知识建构论”的教学意蕴,而忽略了其自身固有的理论局限性,即忽略了知识的客观性问题,并由此引发了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自主建构学习的绝对肯定,而对知识传授的贬抑。因此,纠正实践的混乱,首先就要从理论清思开始,理论上搞清楚了,实践中就会少走一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