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珲春”之名,最早在《金史》中有“浑蠢”名,后来在《明史》中也出现了“浑蠢”一名,并说明“浑蠢”来自女真语,也就是后来的满语。在此后的诸多史料中“浑蠢”还写作“浑淖浑”“温车恨”“浑蠢浑”“弗出浑”“弗出”“训春”等,最后音译汉化为“珲春”。从“浑淖浑”到“珲春”,变化很大,但都是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满语音译时所用的汉字不同而造成的差异,珲春是其最后较稳定的译音。另据朝鲜《李朝实录》,称珲春为“训春”“后春”“下训春”,称哈达门一带为“上训春”,称珲春河为“训春河”。
据《珲春县志》和《珲春乡土志》记载:珲蠢金时称作浑蠢,为魏晋时“沃沮”二字的变音。凡勿吉、窝集、扶余皆此音之转。《明史》又载,珲春为满语“边地、边陲、边陬(zōu,隅,角落)、近边”之意。也有人说,珲春是满语“尾巴”的意思,表达河流的概念,可译为“江汊”“河汊子”。或意为“末端”“边陲”。还有人说,珲春是以水得名,满语意为“边远之城”。综合起来,珲春是满语大概无疑,可做三种意思理解:一、可当“尾巴”和“末梢”之意来讲;二、作为河流的概念可当作“汊子”“江汊”“河汊”来讲;三、由于珲春东部、东南部濒临大海,颇有天涯海角之感,故又可当作“边陲”来讲。虽然多数人同意珲春是满语,但其中有人认为是针对自然地理形态而言,有人却认为是由古代土著部落名演化而来的。